6月20日,山东省委常委会审议《关于推动国际航空货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7月26日,济南市委书记刘强深入多家企业生产一线,专题调研航空物流产业。
从省委常委会审议新政策,到市级层面的一线调研,航空产业进入人们视野。是的,经过三年奋战,总投资近700亿元的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突飞猛进,距2026年底的竣工节点仅剩18个月。届时,济南机场将超过青岛机场,成为山东最大机场。
如何把新机场的运输能力释放出来?如何把航空产业做起来?如何把济南推进航空大都市行列?这是山东省和济南市需要未雨绸缪的一件事。
国际民航组织统计表明,民航业投入产出比是1:10,我国机场每100万旅客可为区域创造18.1亿元收益,带来5300个相关就业岗位;每10万吨货物将创造出800个工作岗位;每新增1个航班将增加750个工作岗位。
截至目前,济南机场开通208条航线年,济南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001.2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36万吨。
根据民航局发布的2024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我国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以上的运输机场有40个,较上年净增加2个;有26个城市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0万人次,超过3000万人次的15个。
济南新机场规划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2万吨,谁来支撑庞大的客货吞吐量指标?
近年来,国内一、二线城市都在大力强化枢纽机场的联通作用,加大核心枢纽机场的投资规模,发展思路由原来的“城市机场”向“机场城市”转变。
航空大都市的概念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约翰卡萨达(John Kasarda)首次提出。当前,我国重点城市争相强化枢纽机场的联通作用,相关路径与约翰卡萨达的航空大都市理念非常契合。
上海提出,到2035年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中心,同时协同长三角地区共建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浙江省提出,以杭州、舟山为重点,聚焦中国商飞、波音产业链,全力争取ARJ21、C919等大型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产业链重大战略项目布局;河南省提出,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建设现代化航空经济产业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的航空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当济南机场规模超过青岛机场,当济南机场与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得以强化,济南就具备了打造航空都市的基础设施。
卢森堡货航在郑货运量已突破120万吨,带动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跻身全球前40强。
首先,济南机场与郑州机场的区位条件非常相近,都是黄河、小清河两河怀抱;其次,济南与郑州都是内陆型省会城市;最后,济郑两市距离相近,近年来交流密切。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1年,时任民航局局长的李家祥给河南省领导寄了一本书:《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进一步拓展了河南领导班子的思路,坚定了发展航空经济的决心。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约翰卡萨达,那一年,郑州机场启动改扩建。
2012年,中国民用航空局与河南省签署《关于加快河南省民航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
2013年3月,郑州航空港区成为全国唯一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先行区。
2014年,约翰卡萨达受聘郑州航空港区首席顾问,此后,他长期深度参与郑州航空港区建设。
2022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郑州航空港区进行系统性重塑重构改革,将发展区域拓展为核心区(747平方千米)、联动区(1100平方千米)、协同区(3200平方千米)。其核心区面积是济南机场所在地济南高新区所辖面积的2.57倍,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798平方公里面积相近。
2024年,郑州航空港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75.6亿元、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6.8亿元、同比增长20.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三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此外,该区进出口值完成4094.42亿元,占全省半壁江山,是济南2024年全市进出口总值的1.76倍(2324.3亿元)。
今年前5个月,郑州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35.7万吨,其中,国际地区23.9万吨,同比增长45.8%,占比67.1%;郑州航空口岸保障跨境电商商品9.1万吨,同比激增130%。其1-5月的货邮吞吐量干到济南机场2024年全年的2倍多。
于济南而言,差距并不可怕,一时的落后不单是距离的丈量,更是未来发展的空间标尺。
2016年,济南市政府发布通知,将历城区临港街道、遥墙街道、唐王镇以及章丘区高官寨镇部分村庄划归济南高新区管委会代管。这次调整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加快空港经济发展。截至目前,片区集聚企业1300余家,规上企业175家、世界500强项目19个、中国500强项目23个。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临空指向性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总规模达500多亿元。
济南遥墙机场周边,在航空维修、检测、设备测试领域,有翔宇航空、太古公司等航空服务龙头企业;在航空运输物流领域,有山东机场辉煌货运、中国邮政、极兔速递等十余家企业,航空货运覆盖欧美亚三大洲。目前,济南高新区正在申报国家级示范区,如果获批,山东省就是继北京、浙江之后第三个同时拥有两个(青岛、济南)临空经济示范区的省份。
航空产业是个规模庞大的市场。据预测,到2033年,全球MRO(航空维修)市场就能达到1.2万亿美元。随着济南“大机场时代”日渐临近,济南要做的事情很多。
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教授曾经说过,“如果离开基地航司去谈航空枢纽建设,这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航空领域,强化机场的枢纽功能,应以航空公司为原点,而非从机场或城市来展开。
济南应积极争取,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民航政策、资源倾斜。在现有4个航司基础上,积极争取更多航司基地落地济南。航司基地不仅是运力提供者,更是枢纽的“架构师”,能将机场从交通节点升级为“经济引擎”。
对标先进空港示范区,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推动制度创新,复制“区港联动”模式,强化综保区与机场的协同效应;发展多式联运,济南的“空铁公河海”立体交通网络优于郑州,可大力发展“空铁运输”“空水运输”,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业务,支持航空偏好型产业向机场周边集聚,引进优质物流企业,大力培育垂直电商平台和进出口贸易公司,以贸易集聚带动流通扩量,强化国际物流节点,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围绕太古公司现有业务,卡链招商,形成区域窄体-宽体飞机工程技术服务能力覆盖,增加发动机、起落架等核心部件维修业务,做强维修产业;新机场投用初期,利用跑道低流量时段,探索开展飞机试飞业务;依托航加航空资产交易平台,聚焦航空维修、服务、二手飞机改装、飞机租赁、退役飞机拆解等环节,延长后市场产业链,培育航空产业上下游、左右岸的生态圈。同时,借鉴郑州以卢森堡为支点链接欧洲的模式,发挥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优势,打造中欧技术转移中心。
“在一个城市里面,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就是机场。”在全球航空产业链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济南塑造空港经济既时不我待又任重道远,这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不懈努力。把济南空港产业做起来,打造“既专又强”的空港示范区,担当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新支点,这不仅仅济南市的大事,这是山东省的大事。